寫給自駕旅行新手

新手的美國自駕指南

新手的北加州自駕懶人包

新手的南加州自駕懶人包

新手的西雅圖自駕懶人包

新手的佛州自駕懶人包
優雅的生活|嚴謹的工作|瘋狂的旅行
用寫論文般的研究精神
探索如何將旅程玩的精彩又華麗
A Taiwanese girl trying to balance a “normal” life with a desire to explore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洛杉磯
舊金山
西雅圖
紐約
芝加哥
加拿大
加拿大
紐西蘭
2025 紐西蘭南島 (規劃中
東京。關西 (京都大阪神戶姬路)。東北。北海道。
東京櫻花季
東北櫻花季
關西櫻花季
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茲。哥斯大黎加。巴拿馬。秘魯。智利。玻利維亞。
加勒比海度假趣。貝里斯海島
橫越南美三國:智利秘魯與玻利維亞
奧地利。捷克。德國。義大利。葡萄牙。
北義大利:水都威尼斯與維洛那
葡萄牙里斯本遊記
南德童話之旅
薩爾茲堡
我在布拉格的四天三夜
越南。印尼。泰國。中國。韓國。馬來西亞。
2024 印尼泗水峇厘島
2024 泰國清邁
2024 韓國釜山
博物館區大概是來一遊芝加哥的旅客都會安排上半天至一天的行程。
其實整個芝加哥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還不少,除了 Museum Campus 上的三間自然史博物館 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水族館 Shedd Aquarium、天文館 Alder Planetarium 之外,另外兩間有名但不在這個範圍的分別是 美術館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和科學工藝博物館 Science & Industry Museum。
關於前往 Museum Campus 使用大眾交通工具如何抵達,最近的地鐵站是位於 Roosevelt Rd. 上的 Roosevelt Station (Red/ Orange/ Green Line),不過若是要從地鐵站行走到 Museum Campus 的話還有一大段距離,天氣暖的時候可以當作散散步,如果是大冬天的話還是轉乘公車比較實際。前往 Museum 的公車號為 146,我記得公車牌號上還有顯示 130 也可以到,不過因為沒有看到這班公車,所以不確定到底有沒有在行駛,下車處則有 Soldier Field & Field Museum 或 Aquarium 兩處,記得從Roosevelt Station 搭車過來的話上車處與星巴克在同一側,別走錯邊,會往北邊前進。如果計畫有包含由地鐵轉公車,記得一開始就要買 transfer ticket,別傻傻的上公車又多繳那兩塊錢喔!!
美術館的話位於 Michigan Ave. 上,Chicago Culture Center 的對面,如果是逛完 Museum Campus 後過來,可以直接乘坐公車,號碼依然是 146,往北的方向走的是 State St. ,與 Michigan Ave. 平行,在 State St.& Adams 下車後向密西根湖方向步行約 5-10 鐘便可以抵達美術館,期間會經過 Chicago Culture Center 和千禧公園,中間不需要再轉乘交通工具。
我自己曾經造訪過的有三間,包含了 Field、Shedd 和 AIC,另外不曾去過的兩間,將來會造訪的可能性應該小之又小。其實在近幾年的旅行之中,博物館 (自然科學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等,不包含美術館) 已經漸漸的不再被我納入行程,最大的原因就是場內死板板的展物很難引起我太多的共鳴。在博物館裡看展物與文字就有點像以前念書時坐在教室座位上念課本內容的概念類似,除了你在博物館可以走來走去這點不一樣,但對內文有興趣時還可以讀的下文字,但沒興趣時就令人昏昏欲睡。除此之外,芝加哥博物館偏高的門票價錢也是一個讓我其實並不是這麼推薦前往的因素。但因為自己主修科目的關係,美術館並不在此列,說起來我喜歡芝加哥美術館遠勝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概也跟我自己對畫作的喜好有所關連,若你自己對美術剛好也是很有興趣,記得一定要來芝加哥美術館走一趟。
文章中就對我曾經去過的三間做一點分享,包含我所知道關於建築歷史的部分讓有興趣走訪的人做個參考。
三間博物館中第一個造訪的是 Shedd Aquarium,號稱北美最大的水族館。當時去時是學校放春假的時候,三月底,天氣還是有些冷。
水族館是 John Shedd 送給芝加哥的禮物,前前後後加起來他自己總共投注了 300 萬美金在這棟建築上,很可惜的他只看到了建築圖,沒能親眼見證水族館的落成。他過世於1927年,水族館則是在 1929年完工, 1930年開始開放遊客參觀。
Shedd Aquarium 建築的設計來自於芝加哥著名的建築事務所 Graham, Anderson, Probst & White (簡稱 GAP&W )。除了Shedd 之外,芝加哥是裡的 Field Museum、Civic Opera House 都是他們公司所設計出產的作品。設計的風格概念源自19 世紀末,20世紀初期所流行的 Beaux-Arts ( Wiki 翻譯布雜藝術) 的風格,靈感取自古羅馬希臘建築,是那個時期所謂的 “modern” 。同樣類似的風格,也是當時代的同期作品為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位於 Michigan Ave. 這一側的舊建築,是由一個 Boston 的建築團隊 Shepley, Rutan & Coolidge 所打造,他們在芝加哥另外的代表作是以前的圖書館,現在的芝加哥文化中心 (Chicago Culture Center)。
初期的 Shedd 並沒有與密西根湖相連,而是完全位於內陸,今日的 Shedd 是多次的擴建後才有的規模,與最初相比大了兩倍,最後一次的擴建在 2003 年,Wild Reef 的這個部分。水族館中大量的海水是1930 年由佛州的 Key West 所運過來,而 Shedd 的兩個女兒Helen 和 Laura 則另外又捐獻了25萬美金在引進物種上。目前水族館常展的部分有七個,從海中的海馬、珊瑚、熱帶魚、水母,到陸路上的企鵝、海獅,和更大型的鯊魚、小白鯨,都可以在館內看到,除此之外可以做的活動包含了近距離與海洋生物接觸、動物表演、3D 或 4D 電影等等。
第一次造訪芝加哥時 Museum Campus 中的三間博物館立即選中參觀的便是這間水族館。如果要用比較中肯的一句話來代表那時候的感想的話,大概就是這是個適合家庭裡有小小孩的行程,如果是三五好友,大學生或研究所以上的年紀,這裡大概不會是個好選擇。我自己覺得相比之下台灣的海洋生物館真的遠遠大勝這間號稱全北美最大的水族館。當年的入場價一個人是$34 塊美金,在逛完水族館、看完 3D 影片和他的表演後,他的質量實在很難讓我不對交出去的門票錢耿耿於懷好一陣子。而現在它的門票又比那時候再更高了些,想走一趟的旅客可以好好斟酌一下。
同一年的行程中,還包含了 AIC,當時候去時正好館內的特展是我最喜歡的畢卡索,大約也是這個原因讓我對 AIC 的印象很不錯,如果說這三間曾走過的博物館會願意回訪的,毫無疑問的答案會是美術館。
在前面曾經提過,在 Michigan Ave. 上這棟屬於 Beaux-Arts 風格的建築,是由來自 Boston 的 hepley, Rutan & Coolidge 建築事務所所設計,是在 1892 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期間蓋的。而位於 Monroe st. 這一側的新館 Modern Wing 則是由近代建築名家 Renzo Piano 所設計,他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便是位於巴黎的龐畢度中心。Renzo Piano 對於建築的設計理念著重於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他相信建築應該因地而生,與當地的人文生活融為一體。目前最新 (2016) 作品 (根據我看到的資訊) 大概是他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所設計的 The Jerome L Greene Science Center。
在關於芝加哥美術館 The Modern Wing 的這棟新建築的簡介有提到,這棟建築本身是以 “輕盈” 這個概念作為設計主軸,Renzo Piano 相信在 “輕盈” 的環境下可以帶給觀賞者寧靜的感覺,而在這樣寧靜的心境下能讓遊客舒服的觀賞展場內的作品。建築外層 Flying-Carpet Canopy 的這個設計,為的則是將自然光送進美術館的三樓。除了美術館本體的部分,跨越馬路的這條通往千禧公園的人行步橋 The Nichols Bridgeway 也是他所設計的一部分,涵蓋的意義就是建築與城市生活的連結,前者當然是美術館,後者便是以千禧公園作為代表,應證他所謂人文環境與建築的關係。
The Modern Wing 館內展的是近代作品,而我比較有興趣的印象派則是在舊場館。幾幅大概是多數遊客慕名而來觀賞的畫作包含有 Georges Seurat 的 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Grant Wood 的 American Gothic、Gustave Caillebotte 的 Paris Street Rainy Day 等,還有梵谷的乾草堆 The Haystack 系列作,除此之外另一項引人注目的作品還有馬克夏卡爾 (Marc Chagall) 的美國之窗。(下面的範例圖參考一下,光看名字大概沒甚麼印象~~)
最後一個題外話,關於今年 (2016) 芝加哥難得的盛事,等了一個多世紀,終於隸屬國聯的芝加哥小熊隊終於摘下了世界大賽的冠軍。為了慶祝這個勝利,美術館舊館前特地幫兩座石獅子戴上了小熊隊的帽子。剛好這時間我去了芝加哥一趟,有幸目睹了這個歷史性畫面。小熊隊球場並不在 Downtown,幾年前的一次旅行因為拜訪朋友的關係我剛好有走經過小熊隊球場,當天又正好有比賽,即便只是在場外,依然能感受到那種熱烈的賽事氣氛,真的是會讓人想進場參一腳,而今年這個石獅子頭上的帽子,將會戴到 11/14/2016。
在芝加哥幾乎所有與建築相關的導覽都一定會提及在 1871 年所發生的城市火災,這個延燒了三天的大火毀了芝加哥大面積的市容,然而卻也是因為這場大火,為重生後芝加哥帶來了舉世聞名的特色建築。前面幾次提到過的 Beaux-Arts 風格,是 1893 年於哥倫布世界博覽會時,在 Daniel Burnham 的主導下開始成為主流的,這也是為何今天的芝加哥有這麼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1909 年同樣是 Burnham 所提出的芝加哥計畫,除了保留密西根湖畔這大片的綠地,也就是今天所知道的千禧公園,今天的 Field Museum 也是這計畫當中的其中一個建築,來替代他的前身 Palace of Fine Art。博物館的建地前前後後被修改了多次,直到 1915 年才開始正式動工,而 1918 年還曾因為世界大戰而當成臨時醫院使用,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將它完成,總計耗資 700 萬美金。雖然建築是 Burnham 所提出的計畫,但是設計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師是 William Peirce Anderson,在提到 Shedd 水族館時所說的芝加哥知名建築事務所 Graham, Anderson, Probst & White 裡的 Anderson 指的就是他,他在芝加哥的設計作品還包含了 Union Station。
一踏進門就會看到博物館的招牌恐龍 Sue,這個現今世界上最大的暴龍化石。
之前幾次的芝加哥之旅都不曾進入 Field,直到最近的這一次剛好看到館內有特展兵馬俑才興起了好奇心想說進去看一看,記得很久以前曾經在台灣的台中科博館看過一次,對展覽的印象已經十分淺淡,記在腦袋中的只有場內洶湧的人潮,幾年前國家地理頻道曾出過與兵馬俑相關的紀錄,對當中所提到的其實兵馬俑應該是彩色的還有科學家們以臉部辨識器對比各兵馬俑的相似度印象深刻。
兵馬俑的展場比我以為的要再更小一些,展館布置的還不錯,對於這些只聽聞卻不曾看過兵馬俑的外國人們可以聽到他們對於展物驚呼連連的讚嘆聲。
前面有提到,由國家地理頻道所拍攝的兵馬俑紀錄片中有提到發現這些兵馬俑其實是彩色的這點一直讓我印象深刻,但會這麼深刻的原因並不是單單只有這件事,展場的其中一個部份遊客可以看到有大片的牆面漆成紫藍色。
紫藍色在現在看起來並不令人驚奇,但卻是證明中國古代化學家智慧的一項奇蹟,因為他是即使到今日也還不曾在自然界中被發現的自然顏色,根據研究家們對殘留於人俑上的顏料作分析指出,它是以硅酸銅鋇混入銅礦石與孔雀石後以攝氏1100度加溫後所產生的化學顏料,我記得紀錄片裡的科學家們對於在這樣古老的年代能煉製出這樣的成品感到嘖嘖稱奇,也是我對紀錄片之中最為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
如果對於逛這些館很有心或有高度興趣的人,希望可以在買們票上省下一筆金額的話,很多人推薦購買 Citypass 。如果不是屬於此列的,但想觀賞芝加哥市容,有幾處可以賞日景或夜景的地方: Willis 上的 Glass Box,時間的安排得宜的話可以同時欣賞日景黃昏與夜景,John Hancock 96 樓的 Signature Room 的酒吧,另一處很多人會提及的還有同在 Museum Campus 的天文館旁河岸邊,可以觀賞芝加哥有名的天際線,都是可以參考的選擇。